一名男子被判入狱12年,但他的妻子结婚两个月后
发布时间:2025-10-24 12:50
一名男子被判入狱12年,但他的妻子结婚两个月后却从未离开他。八年多后,他被依法假释出狱。他目前经营一家炖菜餐厅,很快就要生孩子了。安徽省检察院透露了具体情况。 体育新闻记者姚云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。服刑八年后,他被依法假释,很快重新融入社会。这一转变是如何实现的? 10月21日,时时新闻记者随最高人民检察院“新时代法律监察工作行:高效率办好各类案件”报道组来到安徽省。白湖人民检察院首次透露案件详情。白湖第一检察院副主任刘明亮向记者讲述了这一事件。监狱来信 2023 年 8 月,Y正在服刑的u给“检察院”写了一封信。信中除了简短的自述情况外,只包含一个简单的请求:“我想了解一下假释政策。”信函送到白湖检察院副主任刘明亮手中,刘明亮立即安排会见于某。通过交谈,我了解到刘先生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,当时他已经服刑8年多了。在此期间,他认罪悔罪真诚,成绩良好,两次减刑。柳还告诉检察官,虽然他结婚后才入狱两个多月,但他的妻子在他八年的刑期中从未离开过他,并继续在家工作,同时照顾他的父母。这种相互的友谊是他们在狱中积极改过自新的主要动力。从他入狱的第一天起得知此事后,他决心积极平反,尽快回国,履行作为丈夫和儿子的责任。在此前的政策公告中,柳女士获悉自己将能够符合假释的法定条件,满怀希望地向检察官写了一封信,要求核实,希望尽快回到家人身边。参与假释决定的刘明亮当时表示,余已服刑八年零六个月多,是原判刑期的一半以上。由于表现出色,他还多次被评为“囚犯改造积极分子”。同时,其所居住的社区矫正所出具的《调查评估意见》认为,其符合社区矫正条件。从法律角度看,他符合假释的法律条件。然而,假释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。由于剩余句子较长,请谨慎判断对于假释后的生活保障、日常监管、是否有累犯风险等方面仍然有要求。 2023年11月,白湖人民检察院就此案在监狱内公开开庭审理,邀请全国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社区监狱专家担任听证员。于某的妻子也作为担保人在场。 30多名服刑人员参加了听证会。庭审过程中,于某始终保持诚实的态度。他坦言:“从入狱那天起,我就知道自己错了,心里一直充满悔恨。”刘明亮表示,庭审过程中,各方就于先生是否真正符合假释条件、悔罪态度是否真诚、是否不再对社会构成威胁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。办案人员一致认为于先生得到了受害人的宽恕。亲属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,家人有能力监督指导。他被建议假释。监狱随后依法要求刘某假释,检方作出裁决。检方同意检察官关于柳某缓刑的意见。 2023年11月27日,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,于先生假释。于妻子回忆起接到消息的那一天,难掩激动的心情。 “第一件事”当时我唯一想到的就是这个家庭还有希望。“即使在他“获得了新生”之后,即使在假释后,他的监管仍在继续。2024年1月31日,负责该案的检察官和监狱警察再次来到于先生的现场,咨询了当地司法部门和村社区矫正中心的意见,并到于先生的家中进行了支持和教育。当你的妻子说起丈夫的变化时,她深受感动。 “改变了很多,以前他年轻有活力,什么事都说,现在心情好多了。现在我也跟着他,鼓励他及时参加社区矫正活动。”于和他的妻子现在在当地经营一家火锅店,生活正在慢慢恢复正常。更棒的是,他的妻子已经怀孕四个月了,他们的小家庭即将迎来新成员。接受采访时,于宇显得有些害羞和矜持。他没有多说什么,但语气却很坚定。他表示,自己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自由,珍惜家人,教育好孩子,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。 “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好,”他说。刘明亮表示,假释不仅能让于迅速回归家庭、履行自己的责任,也有利于家庭的稳定与和谐。同时,p阿罗莱作为一种正向激励机制,可以有效激发其他在押人员主动康复的信心。出席发布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徐晓昌评价,在余先生假释案件中,检方通过对话、提案、听证等一系列措施,通过法律、理性和情感的有机统一,实现了公平正义,实现了政治效果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。这更好地体现了安徽省检察机关坚持“三好”、优质高效办好每一起案件的核心价值观追求。